我們學佛,最重要是做好榜樣,給學佛的人看、給念佛的人看,要做個好榜樣,這個我們對得起佛菩薩、對得起祖宗、對得起父母、對得起老師。可是現在人沒有把父母放在心上,祖宗更不必說了,什麼時候想過老師?都忘掉了。不像從前人,父母、師長一生念念不忘,念念不忘就念念想到父母、老師的教訓,我們有沒有違背。這些都是教育的根,所以現在人難教,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原因出在哪裡清清楚楚。怎麼補救?要從《弟子規》補救。《弟子規》怎麼補救?最好是在無線電廣播電台天天講。不要怕沒有人聽,我相信聽的人多,愈聽愈多,為什麼?人都有良心,本性是善的,本性本善,把那個本性本善喚出來,喚醒。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,不許這個社會有任何動亂,怎麼辦?教學,教學為先。教什麼?就是教《弟子規》、教《感應篇》,會產生很大的力量,不知不覺讓人民潛移默化,天天有人提醒他,電視上有這麼一個頻道。要重複的講,不斷重複的講,為什麼?還有人沒聽到,還有人剛剛打開這個頻道。
文摘恭录 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一集) 2014/9/29
我們今天講小小戒,小小戒是什麼?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再加上一個《沙彌律儀》,這小小戒,小小戒不能守,全是假的。根太重要了,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困難?我們沒有從《弟子規》、沒有從孝親尊師這個地方紮根,所以都是虛的、浮的,問題出在這裡。那怎麼辦?補習,惡補。這做人基本的道理,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哪個不是根紮在這裡?你能小看它嗎?淨土宗念佛往生淨土,這也是根;沒有這個根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中國古人講究實學,真實的學問,真實學問就是實幹,沒有絲毫虛偽。
現在修淨土的人多,往生的人很少,什麼原因?這個沒做到,連《弟子規》都沒有,《感應篇》沒有,所以念了一輩子的佛,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。如果念念是善,生三善道,人天福報;如果念念還不善,還會發脾氣,還有怨恨,那他三惡道去了。
文摘恭录 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一集) 2014/9/29
現在的戒為什麼這麼難持?受戒很容易,受完之後做不到。怎麼辦?為什麼古時候人做得到,我們現在做不到?就以海賢那個時代人他能做到,他能做到人也不多了,愈往前面去人數愈多,都能做到。做不到佛不說,祖師大德不傳,真能做到,什麼原因?有根柢。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所看到的,你看看,淨業三福第一福提到「修十善業」,十善業前面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,這個重要,這是十善業的根。所以,在這些年來,我們強調這個根,有這個根,戒律決定沒有問題。人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他怎麼會持戒?這個我們能想得到。
文摘恭录 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一集) 2014/9/29
現在眾生福薄,煩惱習氣深重,開悟的人不來了。為什麼不來?我們不肯學。我第一天拜李老師,老師給我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不是他的,是中國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,你不能遵守,不教你;你能遵守,真教你,絕不放棄你。第一個條件,我沒有跟他之前,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跟方東美先生一年,很單純,不複雜,可是老師還是嚴格的給我定約,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,從今天起從頭學起,以前學的不承認。這才好教,像一張白紙一樣,乾乾淨淨的,他愛怎麼寫怎麼寫,愛怎麼畫就怎麼畫。我們不能說:老師你這個講法,過去章嘉大師講的跟你講的不一樣。不能問,為什麼?不承認,只有聽老師的。第二個,聽經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,任何人講經,出家、在家,到台中時講經,不可以去聽。第三個看文字、看書,沒有經過他的許可不准看,佛經也不准看。
真有好處,三個月之後我就對老師講,老師的教誨有受用,我得到了。他就問我什麼受用?心地清淨了,妄念少了。為什麼?很多不能看,不能聽,只可以聽老師一個的。半年之後心服口服,真是好辦法,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真了不起。但是怎麼樣?這種學生找不到了。
那我要用李老師這個方法來收學生,這一生一個都沒有,別作夢了,一個都找不到。大概李老師碰到也就碰到我一個,這真的,我問其他同學都沒有。徐醒民到台中是我介紹去的,這個人很老實,真的老實、聽話,真幹能做到幾成我不敢保證,但是老實、聽話我敢保證,所以到台中這麼多年,他有成就。
文摘恭录 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一集) 2014/9/29
大概是七、八年前,北京三位教授,湯一介教授、郭齊家、錢遜,這都是名教授,到香港來看我,問我為什麼要提倡《弟子規》?那個時候我在到處介紹《弟子規》,他們不了解,為什麼不從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下手,要搞這些小東西?當時我舉了個比喻,告訴大家,我說我面前擺個天平,這一邊放的是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,乃至《四庫全書》,這一邊就是一本《弟子規》,我說它的重量相等,平的。他說這怎麼可能?哪有這個道理?我就說了,這邊這一大堆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在這裡,《弟子規》篤行。如果沒有行,那些都是知識,沒起作用,還不如這部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學好了,他還懂得做人的規矩,比那個有那麼多學問的人,他做不到,還要高一點。這他才明瞭。
文摘恭录 —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一集) 2014/9/29